能沾上“美”的食物,自然也難逃“文化”的藩籬。我們的文化,有太多的含蓄,只能意會。而不可言傳的愛,總該有個使者的。
一、炒花生
在家鄉(xiāng),過年都是要炒花生的。秋天豐收的花生曬干后儲藏到過年,自家種的,自家炒。
和平時買的五香花生米或者吊爐花生,多少有點不一樣。幾斤花生,一口鐵鍋,另外帶點沙子。沙子是防止炒焦用的。
孩子們圍著炒花生的大鍋跑來跑去,時不時偷嘗一個。好不好吃倒是其次的,搶先品嘗食物的榮耀,本身就值得欣喜。
真正到了過年時候,一堆花生放在桌上,卻不及糖果甜食更有吸引力。大人們,三五成群,坐在一起,東家長西家短,一年來的收獲,一說就是一下午,花生殼剝了一堆又一堆,聊得倒是津津有味。
我是嫌棄沙子的,花生殼里,難免會藏著幾粒沙子,要不了多久,手就臟了,索性就不吃了。
表弟從家鄉(xiāng)過來時,帶了炒花生。淡淡的香氣,勾起了熟悉的年味。仿是一瞬間,多了一個閑話家常的午后。炒花生的沙子,被小姨換成了大米。
干凈的花生,和若有若無的米香,跟那份深深地牽掛畫了等號。
二、元宵
早晨時,在朋友圈看到咸味的元宵。想來也是特別的味道。不論哪種味道,一旦習(xí)慣之后,味蕾的記憶就從舌尖傳到了心間。于我的朋友而言,那是家里的味道,附著了濃濃的親情。
我不知道節(jié)日與美食,是不是中國的獨有搭配。至少,還沒有見到一個國家,吃得如此有文化。
關(guān)于元宵,是有很多說頭的。在我的家鄉(xiāng),大年初二的早上,十三高燈,還有正月十五的元宵節(jié),都是吃元宵的。每一個日子,都有一個說頭,各式各樣的祝福和愿禱填滿了新年的幸福。
代代相傳的美食,變成了對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求。今年的元宵節(jié),我忙了些俗事。回來時,南門的花燈提醒我,還有一個年沒有過完。
三、蛋黃酥
幾粒黑芝麻點綴在輕烤的蛋液上,滑下來的一點酥黃,看起來很是誘人。每一個用食品袋,包裝的很認(rèn)真。外面的紙盒上,還會畫一只萌萌的小動物。
外表滿滿的心思,讓我不忍拆開。一旦拆開后,就停不下來。畢竟,美食和愛情一樣,不容辜負(fù)。
輕烤的外皮下是層層酥皮,薄如蟬翼,柔韌似宣紙,工工整整地疊了一層又一層。淡淡的豆沙,裹著紅油滿滿的蛋黃。
入口時,蛋黃如沙,酥皮綿軟,豆沙清甜,彼此纏繞,化入味蕾。香甜溫潤的時刻,幸福在心間緩緩升騰。
蛋黃酥和別的蛋黃酥是不一樣的,軟韌的酥皮,一顆顆手剝的咸蛋黃,淺淺的豆沙。不會生硬,不會甜膩,不覺得冰冷。想來做它的人,心里流淌著甜甜的幸福。
評論信息